close
101年10月25日(四)
行程:故宮博物院、景山公園、海底撈、王府井
大街



買票過錫慶門便來到寧壽宮區。

明代此區為太妃養老區,但居住者通常地位是較低的;
清代康熙修建寧壽宮是為了供嫡母仁憲皇太后(孝惠章皇后,撫育皇五子胤祺)養老;乾隆時又增建,作為太上皇退休生活區。

等到乾隆主政六十年後,發現自己高齡八十五了卻還沒駕鶴歸西,於是只得實現他在祖宗面前宣誓的諾言,退休並將皇位傳給嘉慶。
不過他將真正退休入住寧壽宮的時間往後延,仍要繼續主政至一百歲才要裸退
沒想到他八十九歲便駕崩,所以就沒來得及住寧壽宮頤養天年了。

清末時,慈禧入住寧壽宮。


九龍壁


寧壽門前的銅獅
牠的耳朵下垂好可愛,這是公獅,爪子好尖。

寧壽宮區拷貝中軸線後寢的形式,
寧壽門是乾清門;皇極殿是乾清宮;寧壽宮是坤寧宮。


正在整修的皇極殿

寧壽宮好像也在整修中,全都圍起來了,所以我們走西廡廊到後面的寢區。
廡廊內也有展覽,但每個展櫃都是人所以我們就迅速走過。


過養性門是養性殿,拷貝養心殿,現在闢為展區。


這個毗盧帽養心殿也有。


華麗的廂門

交泰殿的二十五寶璽便是放在養性殿展出。


養性門旁的影壁,鴨子戲水很休閒,代表太上皇退休生活寫照吧。

看完養性殿,我們再繞出養性門去衍祺門逛寧壽宮花園。


過衍祺門右邊就有個小門,進去就是小小間的矩亭。
裡面非常涼快,我們在這邊休息好多下,因為走到最後一關爆累啊。
聽工作人員聊天說,這邊秋天很涼快,但到夏天就非常悶熱,因為太小間,空氣對流差。


矩亭,要是沒發現這個匾,我也真不知道這是哪邊


很小的庭院,但因為迴廊,使得空間沒被一眼看穿,加大景深。
沿著迴廊走出去,是條山石路,出來就是褉賞亭。


褉賞亭


流杯渠,取王羲之《蘭亭集序》之景。


旁邊就是古華軒。


古華軒後是遂初堂,後面便不開放參觀,
所以我們便走去東路看暢音閣。


遂初堂拍暢音閣,有種「吳宮花草埋幽徑」之感。



暢音閣分上、中、下三層,分別為福、祿、壽台。壽台台面有五口井通地下室,上有三個天井通祿台。井下或井旁安設轆轤,演出時將人物和背景托出地面,或上下穿越樓臺,營造神仙鬼怪上天入地的故事場面。上演大型戲劇時,三層均有演員,可容納千人。使用三層台的劇碼不多,絕大多數只在壽台上表演。


暢音閣正對閱是樓,是皇帝皇后、太后觀戲處,慈禧尤為喜愛在此看戲。


王公大臣則坐東西廊房看戲。


閱是樓後面得尋沿書屋不開放參觀,所以我們走回中路。


樂壽堂,闢為展區。


進門第一塊玉石就嚇到我了,皇家氣派大概也是人民血汗吧。
後面的大禹治水圖玉山更威,只是華麗的背後藏著的心酸,何人知曉?


抬頭驚喜!
恭王府的兩層樓錫晉齋便是和紳仿樂壽堂而建,日後也成為他的罪狀之一。


青玉菊瓣式盆水仙盆景,好美。


樂壽堂後的山石和松樹(?)


樂壽堂後是頤和軒,也闢為展室。


抬頭驚喜!
頤和軒整面壁寬就是這兩幅乾隆御筆長型書法。東邊是《西師詩》寫平定準噶爾部叛亂,就是這幅;西邊是《開惑論》寫平定回部。


景祺閣無法參觀便往西轉看珍妃井。


空虛的井,令人惋惜。

珍妃井因為太有名所以人非常多,結果旁邊隔一道月洞門,卻非常安靜,
這邊就是寧壽宮花園的最後一進。


左邊是符望閣,右邊是倦勤齋,中間的長廊閣紋是後來加的,因為另一頭禁止參觀,
聽說是因為當初修建得太美,現在還無法整修。
長廊後被遮起來的小閣樓是竹香館。


竹香館的南邊是玉粹軒,不是玉碎軒喔,XD
更遠處是養和精舍。

這邊真的很幽靜,明明就只隔了一道牆而已。
小巧玲瓏真的好賞心悅目,好想去看看啊。


看完寧壽宮區,總算把整個紫禁城腳踏實地走完一遍,
總覺得眼前都是過眼浮雲,只有腳痛,痛到連腳底板都痛是真的。冏


角樓,因為太漂亮害我不小心闖入遊人止步區,被勒令回去。


順貞門是宮院區的最後一道門,往前便是出口神武門。


出來神武門了。


一看就是對面的景山,中間是萬春亭。

我覺得我們時間拿捏得頗好,每個院區都有逛完,除了奉先殿;然後展覽都快速略過,畢竟時間不多。
出來故宮是四點半,再去對面景山看紫禁城全景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bliviu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